近日,中科院院士王正敏被學生王宇澄舉報涉嫌學術造假。而王正敏2005年增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時,共有7名院士推薦人。昨天,7院士中有4人向中國科學院遞交了聯名信,要求將王正敏除名。中科院昨天回應稱,將嚴格按程序處理。
  事件始末
  ■1997年 王正敏團隊研發的“多道程控人工耳蝸”獲得國家發明專利。
  ■1999年 王宇澄從南京鼓樓醫院辭職,考上王正敏的研究生。
  ■2005年 王正敏增選為中科院院士。
  ■2006年 雙方由於職稱一事開始積怨。
  ■2009年 王宇澄撰寫《我的愛徒王宇澄培養計劃》送交給王正敏。
  ■2012年2月 復旦大學收到王宇澄舉報,質疑王正敏院士有學術不端行為。
  ■2013年9月 復旦大學學術規範委員會形成調查報告,報告認為,王正敏必須就編寫專著中存在的學術不規範行為向原作者作出書面道歉,以及就院士申報論文材料中的不實事求是做法向中國科學院作出說明。
  ■2013年11月 王宇澄舉報王正敏涉嫌學術抄襲、科研成果剽竊、院士申報材料造假等問題。
  ■2014年1月3日 復旦大學和醫院方面組織情況通報會,王正敏回應稱沒有造假。
  ■2014年1月7日 4名王正敏的院士推薦人向中科院寫聯名信,要求將王正敏予以除名。
  ■2014年1月7日 中科院回應王正敏院士遭舉報學術造假,表示將嚴格按程序處理。
  研發之謎
  院士否認國產人工耳蝸系“克隆”
  沈義虎是王正敏研發團隊的另一名主要研發人員,具體負責破解國外人工耳蝸樣機的芯片。這位研發人員承認,他們通過對澳大利亞科利爾公司的人工耳蝸芯片內部電路的提取、分析、整理,研究他們的芯片技術原理、設計思路、工藝製造和結構機制,然後依葫蘆畫瓢做出了自己的芯片。而王正敏院士在1月3日新聞發佈會上否認仿製人工耳蝸,“打開以後我們只看到一個幾何圖形,很多東西是解密不出來,克隆不到的。”
  5日,王正敏面對記者承認,他們把澳大利亞人工耳蝸繪製了芯片中的線路圖。但是仿製的芯片線路板經過驗證,發現不符合臨床實際,無法使用。他的研究團隊隨後在上世紀90年代找了一家民營公司自主研發了該芯片。
  記者提出要與王正敏所說的這家自主研發耳蝸芯片的民營公司核實。但王院士及其團隊一直未能提供這家公司的具體信息。
  “研製成功後,科利爾公司並未對我們國產的人工耳蝸提出過任何異議,就因為我們有自己的專利和技術。”王正敏強調,團隊摸索了很多年,最後慢慢地才在實驗室里做成了國產人工耳蝸。他同時表示,針對這一質疑,自己已將人工耳蝸相關材料交給復旦大學,“相信學校會公正處理。”
  推薦人表態
  科學院不允許作假的人存在
  王正敏增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時的4名推薦人近日向中國科學院聯名寫信要求對王正敏除名,這4人分別是中國科學院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的劉新垣、戚正武、洪國藩、姚開泰。
  4名院士在聯名信中列舉了王正敏涉嫌論文造假的內容,一是他將個人專著《耳顯微外科》中的大部分內容拆分為14篇文章,放在他自己主編的《中國眼耳鼻喉科雜誌》上發表,這些都是“假論文”;二是他把非研究性的一般性文章(43篇),冒充正式論文放入申報材料。
  著名分子生物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劉新垣說:這是地地道道的學術作假,我們選取院士,哪怕是有一篇論文有一點瑕疵都不行,不要說作假了。科學院不允許作假的人存在。劉新垣表示,他們當時只看了推薦材料,並沒有審查《增選候選人論著目錄附件材料》。
  另一名推薦人姚開泰是著名病理生理學家,現為南方醫科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姚開泰說,我的態度就是,按照中國科學院的章程,他有那麼多都是抄襲的,他不符合我們科學院院士的標準。二人均表示責任在自己,“審查上不嚴格”。
  中科院回應
  如違背準則最高將撤院士稱號
  中科院相關負責人表示,2012年11月,該院學部收到復旦大學附屬耳鼻喉醫院王宇澄對其老師王正敏院士的投訴。2013年9月,學部收到復旦大學回函和調查報告。中科院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常委會開會進行了專題研究,併成立了由相關領域院士組成的專門工作小組進行進一步核查和研究。對媒體報道的一些投訴信未涉及的新問題,正在瞭解相關情況,將嚴格按照有關程序處理此事。
  該負責人介紹,按照相關程序,學部對收到的投訴,首先轉交院士所在單位或歸口主管部門調查處理。若有違背院士行為準則的,無論是在增選過程中還是當選院士後,學部都將根據相關程序進行調查。中科院院士選舉分六個學部進行,對院士的處理也是首先由相應學部進行調查,根據問題的性質和嚴重程度由其所在學部提出處理意見和建議,可給予警示、批評、警告直至撤銷其院士稱號的處理,併在實際工作中嚴格執行。
  近日有媒體質疑,王正敏研發的國產人工耳蝸克隆國外技術並存在質量問題。復旦大學此前回應稱,經查未發現王正敏存在學術不端,但確有學術不規範之處。
  專家解析
  “或為院士評審改革契機”
  長期從事我國高等教育研究工作的教育專家熊丙奇認為,類似王正敏事件這樣的學術問題,不應該由涉事學校自查,而是要組織第三方機構進行客觀深入的徹查。
  “我國的大學很多學術行為往往受到很多行政因素的干擾。這個時候,學校應該出面,委托教育部、科技部等相關部委,加上中科院共同組成調查組”。熊丙奇表示,王正敏事件正好也是個契機,教育主管部門完全可以藉此推動院士評審的改革,進一步去除院士評審中摻雜的利益因素,把院士回歸為純粹的學術頭銜。
  據介紹,在一些教育體製成熟的國家,對於學術不端的行為近乎零容忍。“即使像在申請資料中引用別人的成果而不註明,就是學術不端行為,在國外直接取消申請資格,相關責任人會受到嚴重的處罰。就算是諾貝爾獎得主,依然要受到監督。一旦涉及到國家經費劃撥等問題,就是學術欺詐,在國外會由司法機構介入調查。”熊丙奇說。據新華社 央廣 央視J070  (原標題:四院士聯名要求對王正敏除名)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i03biysw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